【設計師日常中的 Resize 迷思】
「你就幫我調整個尺寸,應該很快吧?」🤔
設計師聽到這句話的頻率,應該跟咖啡機發出的「嗶」聲一樣高🔁。
Resize,在非設計領域的人眼中,彷彿只是一件「按幾個快捷鍵就能完成的事情」⌨️,甚至有些人還會補上一句:「你又不用重新設計啊,就改個尺寸嘛!」😅
但事實上,設計師聽到「resize」的瞬間,腦海浮現的不是寧靜,而是戰鬥模式⚔️。
🧩 尺寸變了,佈局就亂了
不同平台的尺寸規範差異巨大📱🖥️。
從 IG 限時動態、Facebook 貼文、到 Line Banner,光是比例就千變萬化📐。
一張橫幅橫得太多,重要文字就會被裁掉✂️;一張正方形擠得太緊,視覺就會失衡⚖️。
👉 所謂「調整尺寸」,常常不是改一個數字,而是要重構整個視覺邏輯與節奏。
🎭 不是圖片變大變小,而是整體感要重來一次
一張設計圖就像一場精心安排的舞台劇🎬。
文字是主角🧑🎤,圖片是配角🖼️,留白是呼吸節奏🌬️。
你總不能叫一位舞台導演,把兩小時的劇縮成五分鐘,只為了「趕一場開幕」吧?⌛
⏳ 你以為的五分鐘,其實是設計師的半小時
設計師的時間不是浪費在拉拉縮縮圖片上🖱️,而是耗在:
🧠 思考比例變動後資訊層級是否改變?
📏 原本的留白還能不能呼吸?
📲 這張圖會不會在這個平台被自動裁切?
🔍 字會不會糊?LOGO會不會太小?CTA會不會沒人看?
💡 結語|尊重專業,是對創意最好的支持
設計不是神筆馬良🖌️,尺寸也不是簡單的拉長縮短。
Resize 從來不是複製貼上📋,而是設計師再次進入創作流程的開始。
如果你願意多給一點理解與時間🫶,設計師也會給你更貼近完美的平台視覺🎯。
✨因為我們做的不是尺寸調整,而是視覺溝通的再構築。